合作熱線:400-059-7797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“陽盛則熱”。而老百姓常說的“上火”,并非專業術語,但它在中西醫里,都有相對應的癥狀。西醫把上火看作炎癥反應,而中醫則認為,它們與人體不同臟腑的“火熱之邪”有關。
有的人艾灸后會出現口干舌燥、頭暈、牙痛、鼻出血、咽喉腫痛、口舌生瘡、臉上起痘痘、耳鳴等現象,這些都是艾灸后上火的表現,而艾灸之火最容易上攻頭部,這是為什么呢?
雖然 “上火”只是老百姓的“土叫法”,并非專業術語,但它在中西醫里,都有相對應的癥狀。
西醫把上火看作炎癥反應,而中醫則認為,它們與人體不同臟腑的“火熱之邪”有關。這把“火”常會沿著人體經絡上行,主要表現在頭面部、口腔、咽喉等部位。
故火熱之邪也易循經上攻于頭部,出現頭昏頭脹、眩暈等多種病癥。
如何涼上?
? 冷水洗面
用冷水洗臉,往往能清醒頭腦,提高思維能力,長年堅持能預防感冒。
有高血壓等血管疾病的人,可將臉和雙手浸泡入冷水之中,迫使鼻、臉部位甚至整個上半身血管收縮,提高抗御風寒的能力。
? 艾灸下肢穴位,引火下行
關于這個引火下行,其實經常有些資料上會顯示,而且應該在《千金方》里面也有講到關于灸足三里的時候,可以達到引火下行的作用。
有一個叫膏肓俞穴灸法,里面就是講灸這個膏肓俞穴的。這本書里邊有明文寫著,也就是在人灸完膏肓俞穴以后,一定要把關元和足三里灸一灸,達到引火下行,以防火氣在人體上面擁堵。
養生為何要暖下?
自古就有“三天吃只羊,不如洗腳再上床”、“夜夜把腳洗,難得寒氣從腳起”的諺語。
中醫學認為,雙腳是運行氣血、聯絡臟腑、溝通內外、貫穿上下經絡的重要起始部位,人的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來反應,腳部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,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。
這六條經脈之根都分別在腳上的6個穴位中。僅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,雙腳穴位達66個,占全身穴位的十分之一。
自古就有“養樹護根,養人護腳”之說。中醫理論認為腳位在下屬陰,而寒亦為陰邪,故腳是寒邪侵犯人體的主要途徑之一。
一旦保暖不當,寒冷低溫刺激雙腳,容易使毛細血管緊縮,血液回流心臟能力減弱,出現血液循環不暢,全身不適的情況。
另外,如果足部保暖不足,就會反射性地引起鼻咽、氣管等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細血管收縮,使人體局部抵抗力降低,病菌、病毒乘虛而入而患上感冒。
? 如何暖下?
灸涌泉,常泡腳,乃暖下之本。腳常熱”最簡單的方法是泡腳,可以有效驅除寒氣,溫暖全身。
夜晚就寢前熱水泡腳后,貼上艾掌門蘄艾家用御足貼可以消除疲勞,改善睡眠,提升免疫力。
還可以經常艾灸足底的涌泉穴,這是腎經首穴,艾灸時能感受到全身熱量的涌動,還能滋陰降火。
為什么養生要溫中央?
現在年輕人中特別流行露臍裝或低腰裝,其實是既傷了先天,又傷了后天。
古人認為背為陽,腹為陰。而肚臍是陰中之陽,代表著后天。后背的腰眼則是陽中之陰,代表著先天。像年輕人前面露臍,后面露腰,透陰透陽,就會使純陰陽之氣外浮。
而且腹部這里本就屬陰,陰屬寒,人體六條陰經聚會在腹部,腹部可謂人體極陰極寒之處。寒久了則凝,凝則瘀,痰濕瘀毒這些體內垃圾最易瘀堵于腹部,造成上下不接,上熱下寒。
婦科病也喜歡生長在寒冷、濕氣足的地方。因為腹部處于一個低洼的地理位置,所以寒濕最易匯集,并涌向胞宮,引起月經不調、崩漏、帶下、不孕等病。
如何提高腹溫,是養生術最重要的一部分。道家最高養生法內丹術中,練的就是丹田溫熱之氣,通過腹部丹田的溫熱之氣上下之行,元氣溫洵元精,人體精氣充盈元氣恢復。
女人屬陰,經常保持腹部溫洵如個“小火爐”,腹腔經脈氣血充盈才能面如桃花,體態美妙如春。寒是造成女人身體衰老的“頭號殺手”,“寒則血凝“,寒損耗陽氣,形成氣血虛、血瘀。
? 如何溫中央?
艾掌門蘄艾家用暖宮貼,貼在腰腹部,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。如果你不懂經絡配穴
,只貼肚臍下三指處都能起到很好的養生保健效果。虛寒者能補,郁結者能散,有病者能治,無病者可健身延年。
? 腹部艾灸養生的長壽穴:神闕穴
神闕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肚臍眼,也是身體直通腹部的穴位,艾灸神闕穴可以治療中風虛脫,四肢厥冷,風癇,形憊體乏,繞臍腹痛,水腫鼓脹,脫肛,瀉痢,五淋,婦女不孕等疾病。
? 腹部艾灸養生調理脾胃:中脘穴
艾灸中脘穴有什么功效呢?艾灸中脘穴可以保養脾胃,還可以通腹降氣。
其實我們看它的位置就能知道它的功效,中脘穴的位置和胃很近,所以這個穴位主要可以治療一些脾胃疾病,
比如腹脹、腹瀉、腹痛、腸鳴、反酸、嘔吐、便秘等,此外對食欲缺乏、目眩、耳鳴、青春痘、精力不濟、神經衰弱等因脾胃不和引起的病癥也很有效。
只要是脾胃不好,都可以艾灸中脘穴來治療。中醫認為脾胃是“后天之本”,所以脾胃對于人的身體很重要,而艾灸中脘穴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健脾胃的方法。